老实说,在刚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朱鸿玲根本没反应过来,因为这几天在船上他们吃的都是一些干粮和鱼鲜,她不明白洛箫霞是怎么得出她们不喜甜食的结论的。
顺便插一嘴,原本皇室游轮是不可能没有美味佳肴的,但为了保证食材的新鲜,原本是打算在不列颠采买的,这不是提前起航了嘛……
书归正传,洛箫霞可没去管朱鸿玲,她顺着这个话题继续说道:“其实说来也巧,咱们其实有很多共同点,比如说在口味上喜咸嗜辣……”
听到这儿朱鸿玲才算是反应过来了,别的不说,这些天“远南号”上肯定是半个子的辣椒都没有,不过朱鸿玲并不打算再去问初见那天她就问过两次的问题,毕竟就算是问了大抵也是得不到答案的。
不过说起来洛箫影好哪一口她不知道,但前世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川渝人,她无法否认洛箫霞的说法。
朱鸿玲的思绪顺着这个方向延续下去,没有什么意外地就联想到了一种煮一锅红油,然后什么都可以涮的吃法,便不自觉地咽了一口唾沫……
不过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朱鸿玲打住了这个话题,“其实国内的形式大体上就是一团乱麻,根据这些年我在不列颠打听到的零零碎碎的事情,再加上刚刚和封总督的谈话,我也还算是勉强拼凑出了眼下的局势……”
……
要说清楚这其中的弯弯绕绕的话,始于公元1833年的明帝国重立宪运动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而这里呢要首先澄清一个误会,那就是这次重立宪运动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第二次立宪运动,它甚至并不是一次立宪运动。
事实上早在当年国姓公突袭登陆顺天府取得成功,并逼迫清帝国第一次签订停战协议之后,明帝国就趁着这个空隙完成了立宪,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立宪帝国,并且拥有成文的帝国宪法。
说实话,这是一部充分考虑了到了明帝国国情的宪法,充分到将“帝国宪法因根据帝国国情进行适当调整”写进了宪法本身。
从哪之后,明帝国就一直是一个立宪帝国,但问题出就出在当时离工业革命还尚有一个世纪,资产阶级实力相当薄弱,而无产阶级就更不用说了。
于是乎在那位大智若愚的国姓爷去世之后没多久,“皇权高于一切”就被写入了帝国宪法,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因为这的确符合当时明帝国的国情。
但这不意味这那次轰轰烈烈的立宪运动没有意义,从形式上,不论是内阁还是大朝会,与会的臣僚都得到了坐下,且和皇帝坐在同一高度的权利,并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跪拜等有伤人格尊严的礼仪。
而在本质上,这次立宪运动完成了一次思想启蒙,大规模扫盲,新式学堂开始兴起,科学和民主的思想相继被提了出来。
当然,这一股逆潮很快便被淹没在了历史的大潮之中,事到如今,也就只剩下了一点点微不可查的涟漪……
说回重立宪运动,它本质上是一次改宪运动,其根本是在工业革命取得了一定成效的背景下,资产阶级快速崛起,并渴望自己有一定的政治话语权。
原本其实一切都相当顺利,以皇帝朱伯溱为首的帝国宪政党代表了大部分资本家的利益,而以太后柯明瑶为首的保皇救国党则代表旧官僚贵族的利益。
二者基本已经达成妥协,乃是保皇救国会让出一部分利益与权力,帝国宪政党则承认前者的一部分特权,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明帝国将华丽地转变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立宪帝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