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这三种生员都享有秀才的特权,比如免除差徭,见官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
但其中也存在鄙视链,在府、州、县学宫内,廪生的地位最高,即使是学校的教官,也必须颇为客气地称廪生为“斋长”。
廪生的另一优势是可以择优录取进入最高学府国子监深造学习,享受更高等级的教育。
被国子监录取的生员叫岁贡,这很好理解,是地方上进贡给朝廷的备用人才。
朝廷规定,县学宫廪生名额二十人,但现在潮阳县的禀生只有十二人,许是因为前些年潮阳县除了出了个范进这个三品官外,甚至出过礼部尚书、太子少保,正一品的大官。
但也不知道是不是文气都用在那几年,导致现在潮阳县文气凋零,连续几年的院试都是潮州府的垫底存在,就连县学宫的廪生名额都被临近的揭阳县和海阳县分了去。
听说知县正在因为这事儿发愁,因为文教也是官员考核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文教不合格,会被定为教育无方,在三年的考满中评为下等,失去升迁的资格。
至于增生和附生,就不在范凌恒的计划考虑范围。
范进就是增生秀才,但凡他是廪生,家里也不会穷到那种程度,天天靠老丈人的救济才能勉强生活。
所以,他给自己定的目标不就是要成为廪生,更是要成为廪生中的三试案首!
凡童生参加县试、府试、院试,凡名列第一者,称为案首,一人连得三案首为小三元。
对于范凌恒这种无背景、无金钱、无人脉的大明三无青年,想出人头地,就得有点惊人之举,把学习成绩搞上去,这是范凌恒能想到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
前世范凌恒作为村子里建国后第一个985学子还能拿到村委会奖励的两万奖学金,更何况是现在文脉式微的潮阳县。
但万事开头难,有了目标,就不能和之前一样浑浑噩噩只知道在宗族学堂每天“之乎者也”。
范凌恒前世虽然没特意留心,也知道明朝是一个党同伐异非常严重的年代,党同伐异背后是什么?那就是门第和师门啊!
他没有一个好门第,所以只能想办法拜一个好师门。
在科举这条路上,大致要经历蒙学,县州府学宫,国子监这条路。
这里面,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师生体系,比如你一路考上了进士,那么你的老师就有:蒙学师傅,授业师傅,院试座师,乡试座师,国子监讲师,会试座师,以及殿试老师——皇帝。
这构成了明朝时期一个从官员到士绅阶层的庞大关系网,其中,师门这个关系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如果你的老师是海瑞,考官是严嵩,别想了,十有**考不过去,阅卷考官的主观因素直接直接决定考生的命运!
就算现在他凭借自己超凡的记忆能力从宗族学堂脱颖而出,考过县试和府试。
但院试可是面试,到时候考官一问你师承何处,他说自己老师是个落榜的老举人和别人家老师是当地名门望族那能一样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