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塾。
荀城里的学塾,既然曾经出过荀子这般的圣贤,自然是以为教授儒学为主。
而众多的典籍学课,虽然是循环讲解,可是一个循环下来,至少也得要两三年之久。而学塾里的学生,从八岁到十六岁都有,年龄的跨度极大。
偏偏荀塾在附近的乡县,甚至整个河东郡,都颇有些名气。
数十年前,如今荀家的家主荀益,随其父自楚地而归河东,仅仅是带回来的书简,就装满了足足有五辆牛车,真个算是“学富五车”了。
在这五大车书简里,绝多数为先祖荀况所传,其中不但有《易经》《论语》《春秋》等诸多经典,就连左丘明所传《左氏春秋》,屈原所作《离骚》《九歌》等诸多北方诸族平日里难以一见的书传,也在其中。
据说当年这五大车书简运回临汾之时,甚至在整个河东郡都引起了轰动。多有长者步行上百里赶到荀城,只为一阅这些珍稀的书籍。
此后,临汾荀氏,以举族之力,历时八年临成摹本,如今的摹本,就藏在荀塾之内。
荀昭从前也听说过,竹简所著的书,无论是保存还是临摹,都极其不易,大多数的书简,都是被豪门世家藏于本族之内,难以一阅。
先祖荀子,如果不是因为曾经三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后又应春申君之邀入楚为兰陵令,恐怕也难以收集到如此之多的典籍书简。兰陵令虽然名义上只不过一县令,实则兰陵为楚国文化汇集之地,堪比齐国稷下。
正是因为有这许多典籍书简撑腰,临汾荀氏也是得以重新一跃而起。所以虽然荀塾里所讲解的,也只不过是其中一部分典籍,却也引得附近诸乡学子纷至而来。
如今的荀塾,除荀氏子弟外的学子,所需要交纳的束修已经要收到每年数十石之多,却仍然难以阻挡各乡学子求学的热情。
临汾县里的官绅富户,纷纷以族中子弟学于荀塾为荣。而荀立,自荀益,荀行之后,授业于荀塾已有十年之上,其名声也隐隐有越过其父兄的趋势。
不过,虽然附近的县乡,多有来求学者,但是荀塾里的学生,还是以荀氏一族的为多。
这些族内的学生,近日来也听说过了荀昭的事儿,见老师领着荀昭进来,顿时禁不住纷纷交耳议论一回,其中绝大多数都朝着荀昭投来善意一笑。
荀昭也乘机在学堂扫了几眼,见学堂内的学子,足有四五十人,这许多学子,年龄都是不同,偏偏又要学同一篇文,为师者自然要讲得既能让众人都听得明白,又要让年长的学子再有所感悟,看来,父亲这个老师,当的难度要比后世要高的多。
荀昭年龄只有十岁,在诸位学子中年纪算不得大,所以让坐在了稍微靠前的位子。
这么几天来,荀昭虽然已经是逐渐适应了跪坐,可是学堂里的坐垫,却是比家中的要生硬许多,想到还要伏案习字,荀昭顿时也是惆怅了许多,在座上左右移了好一会,才算是安生下来。
“孔子曰仁,孟子曰义,荀子曰礼。”荀立手拿一束书简,一边念颂讲解,一边不时的拿眼睛瞅着荀昭,见荀昭逐渐安定了下来,才把目光全放回到书简上面。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今个所讲的,正是《荀子》中的《性恶》一文。
荀塾里的学子,既然是以荀氏为多,但凡讲到《荀子》,必然是纷纷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