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说迷”微信小程序追更新速度快!
永久免费无需下载,还能切换源站追更
进入微信小程序
第183章 咋没看明白呢?

进入六月后,林为民的工作和生活更加的忙碌,月初抽出了几天去给阿瑟米勒当地陪,其后时不时的就要去人艺走一趟。

万先生此次邀请阿瑟米勒来到人艺,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人艺引进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洋戏”。

阿瑟米勒作为米国戏剧界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可谓话剧舞台的经典,成为了人艺引进的第一部洋戏,并由阿瑟米勒亲自执导。

林为民似乎又回到了刚刚开始跟人艺合作的时候,下了班有空就要跑到人艺的排练场里去转一转。

在推销员之死的编排,人艺向阿瑟米勒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故事虽然是外国的故事,但还是要做好本土化。

演员们不刻意去扮演外国人,不戴假头套、不粘假鼻子,在语言也不适用翻译腔,尽量使用更贴近普通话的口语表达。

阿瑟米勒是戏剧大家,自然明白戏剧本土化的重要性,同意了人艺的要求。

林为民在排练场里一点一点的看着一出在米国诞生了几十年的“洋戏”在通过台前幕后工作人员的不断加工、雕琢逐渐在舞台呈现出本土风格,有一天他和于是之站在一起开玩笑的说道:“我觉得人艺可以开辟出一种新风格,可以用洋戏土演四个字来总结。”

于是之听到他的这句话眼前一亮,“你这个形容太准确了,洋戏土演,没错,就是洋戏土演!”

林为民没有想到自己无意间的一句话,最终发展成为几十年后人艺特有的喜剧风格“洋戏土演”。

除了穿梭于人艺和单位之间,整个六月份,林为民最重要的工作便是策划国文社自去年就定下来的“当代长篇创作研讨会”。

一个好好的笔会非得起这么一个名字,真是让人急的直挠头,好在这种名字在八十年代很常见,风格也算不多违和。

开笔会最重要的是什么?

当然是人啊!

文坛前辈也好,后起之秀也好,只要能邀请来,一个都不能放过,只要人来的多,为笔会歌功颂德的文章就多。

文章一多,自然要登报纸、杂志,这名声不就起来了吗?

“太湖笔会”召开钟山乘势而起,花城因“鹏城笔会”而名声大噪……

全国的笔会都是这么干的。

当代现在在国内的主流文学刊物当中隐隐已经有与收获比肩的姿态,举办笔会自然不能寒酸。

林为民打算把能动得了的都叫到烟台去,就算是动不了的……

问题不大,扛火车就行了。

整整半个多月的时间,林为民每天的工作内容基本就是写信、回信、打电话、回电话。

“为民,联系的怎么样了?”蒙伟宰这天叫住林为民。

“现在确定能来的有六十二个。”

这个数字距离林为民心目中的标准有很大的差距。

蒙伟宰点点头,“不错,这个数字可以了。”

“领导,好不容易办一回,人当然是越多越好。”

蒙伟宰笑道:“人数在精不在多。”

林为民点了点头,这次“烟台笔会”的参会人员名单确实够分量。

国文社可谓倾巢出动。

作为一家重量级出版社,国文社的底蕴是毋庸置疑的。

社内不少编辑同时也是翻译家、作家,从最早的冯雪峰、楼适夷到现在正在位的颜文景、卫君怡、覃朝阳等人,无一不是如此。

然后便是自五十年代创立便累积下来的作者人脉,再到七十年代后期恢复秩序,这几年培养、接触的中青年作家,如马骥才、姜子龙、顾桦、陆遥、程忠实、黄安仪、刘心武、梁晓声、马原、于华、谟言等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丨点击进入微信小程序免费阅读全文丨👈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重加载内容←
多次加载无内容,请点页面中间弹出菜单换源阅读!



1980我的文艺时代
换源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微信小程序可换源免费阅读,点击跳转微信小程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