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说迷”微信小程序追更新速度快!
永久免费无需下载,还能切换源站追更
进入微信小程序
第四百九十章 汉中预度部

但诸葛亮思来想去,觉得张溪说的也许没错马谡在越巂郡干了三年多,不仅大力开发越巂郡铁矿区和金矿区,给大汉提供了大量的铁器和金器,同时他主持的科举,也选出了三十几个能力不错的年轻官员。

这些官员马谡暂时都安排在越巂郡内,要么是府衙内担任佐吏,要么就是在炼铁工坊担任主簿,都是低级别官职。

但这么多的人,马谡一个越巂郡太守也安排不下的,而且这些人有时候干的事儿都非常的重叠,有种人浮于事的感觉,不仅马谡不满,这些科举出身的士子们也很不满。

为此,马谡已经几次三番的给诸葛亮写信,请求诸葛亮帮忙安置这些科举出身的低级官员再不安置,可就没有人愿意来考这个科举了。

毕竟考了也没有出路,那还不如在家继续读书游学好了,甚至投靠世家门下,说不定都比去考科举要有出路的多。

科举人才出路的问题,也到了诸葛亮必须要认真思考的时候了。

诸葛亮思来想去,只能选择认可张溪的建议。

让这些科举出身的人去当佐吏,一不会引起世家们的注意,二也是给了这些科举出身的人一线希望,能继续把这个科举制给维持下去。再说了,科举制出身的人,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看他科举的成绩,就能知道他擅长的是哪一方面的事情。

科举制的本身,是分科取士,马谡在南中设立的科举,根据张溪的建议,没有弄的那么复杂。

如果你觉得你学富五车,啥都懂,可以去考进士科,如果你觉得伱经学造诣很深,可以去考明经科,如果你觉得你算学能力不错,可以去考明算科,如果你觉得自己懂得法律,可以去考明法科。

在张溪的建议下,马谡一共就设置了这四科取士:进士,明经,明算,明法。

这些人擅长哪一个环节,从他的出身就能看的出来。

现在诸葛亮大手一挥,在这四科内各抽掉一半人手前往汉中,组建汉中预度部,归汉中太守府管辖,专司汉中各府预算制度的实行。

同时调任杨仪为预度部主事,主持预度部日常工作。

对于这个人选,张溪其实提出过反对意见的。

这个所谓的预度部主事,现在看来只是汉中太守府下面的一个部门主事,级别不高,撑死算是一郡主簿的概念。

但你等到将来,一旦全国推广预算制度的时候,这个预度部就会变成一个标杆,这个预度部主事的地位肯定也会水涨船高,甚至一跃成为朝廷大员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你让谁去做这个事儿不好,你非让一个气量狭小的小人杨仪去做这个事儿?!

诸葛亮对此则是叹了一口气,然后反问张溪:你在咱们的人里面划拉划拉,能找到比杨仪更加适合这个职位的人么?!

然后张溪就无语了。

杨仪这个人,最擅长的就是算学和统筹学,他处理北伐大军粮草的时候也是尽心尽力,刘备回到汉中还特别召见了杨仪,对他提出了嘉奖。

这个人是有才的但他真的没德。

可再没德又怎么样,杨仪的才能摆在那儿呢,诸葛亮那意思很明显,就算不分派系,你从荆州派,益州派,元从派里都去找,能找到比杨仪更合适的人,那我就撤回任命好了。

张溪找不出来,真的找不出来。

能有一个刘巴,已经算是天留给刘备最好的礼物了,如果没有刘巴主持季汉的日常经济工作,恐怕就刘备那个征讨频率,哪怕蜀中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也禁不起刘备这么折腾。

而现在刘巴是户部尚书,本身事情也非常的多,压力非常的大,你再让他去主持汉中预度部,那真的是嫌人家命太长了。

刘巴今年已经五十多了,也不算年轻了,这个年纪处理这么多的事情,本身就已经非常的艰难了。

而且张溪记得,刘巴好像也不算太长寿的样子,起码跟邓芝,廖化,宗预这些人没法比的。

杨仪就杨仪吧。

但张溪还是不放心的建议诸葛亮,一定要好生的看着点那个杨仪,毕竟这货其实跟魏老匹夫差不多,都不是能跟人好好相处的主,再加气量狭窄,别在预度部这么重要的地方,惹出什么乱子来。

对此,诸葛亮也只能是长叹一声,告诉张溪,其实这些他都知道。

说白了,还是季汉的人才储备太少了。

虽然经过了诸葛亮近十年的布局和努力,又是发行纸张,又是推广雕版印刷术的,但整个蜀中,依然还是世家大族的力量占据风,寒门学子的数量依然不多只能是退而求其次,用其才而不用其德了。

诸葛亮心里很清楚杨仪是个什么样的人,但凡有的选,诸葛亮也不想用,但现在实在是没得选啊。

杨仪这个人,论品德和才能,确实不让人放心,但单论才能,把他放到预度部的位置,是最合适不过的。

至于将来再说吧。

实在不行,就让某个天天闲着没事儿干,能有时间从兵部溜边到户部去闲逛的家伙,多承担一点事情好了。

大家都在殚精竭虑的,就这小子天天在家陪老婆孩子吧?!

👉丨点击进入微信小程序免费阅读全文丨👈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重加载内容←
多次加载无内容,请点页面中间弹出菜单换源阅读!



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换源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微信小程序可换源免费阅读,点击跳转微信小程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