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低头沉思片刻,一无所得,只好上前:“回父亲,此文笔力雄健、气候恢弘,天下贤士看到,必然知道父亲求贤之诚。此文已是难得的佳品,儿......改无可改!”
众人看到司空曹操低头浅笑,知道这文是司空曹操自己写的,得到夸奖自然高兴。只是夹在众人的求贤令里,以示公正。更重要的是,此求贤令大胆之极,另类之极,重才不重德,不见尚书令荀彧不发一言,以示不满了嘛!
但曹操没管颍川这些大世家大门阀之人的不满,他需要招寒门士子制衡一二,他需要真才实学助他平定天下。
曹操抬头,看向才两天就混了个“大诗人”称号的“文公子”,笑道:“子安呐,这封求贤令,事关国家兴亡,必须得笼络天下有志有才之识。你帮忙润色一下,如何?”
曹文知道,自己写诗的机会又来了,诗越好、传播越远、越快,那自己几日后获得的属性点就越多,就能尽早治好自己,反正是指望不上太医吉平说的什么人参和雪莲。
曹文转动轮椅上前,拱手行礼,然后说道:“此文所求之人,重才不重德,到那时满堂诸公尽是魑魅魍魉!这就是父亲想要的吗?也对,父亲自己也是有才无德,如何要求天下人有才又有德?因为你自己也做不到!”
曹操后悔了,站起身,深吸一口气,瞪着儿子曹文曹子安,一时无言以对。
人群哄闹起来,念叨起“魑魅魍魉”。
“哈哈,魑魅魍魉?公子这话评地好,我也深有同感。”荀彧哈哈一笑,举手赞扬!
但荀彧也知道,当此危难之机,袁绍即将举百万之兵南下,他们这里必须团结一致,人才还是需要招的,有才无德也只能暂时认了。
因为荀彧曾经弃袁绍而走,知道袁绍比曹操更不如。想要汉室不倒,就只能扶持有能力平定天下的人,就算那人是枭雄曹操,也只能努力平衡曹操和汉室。
荀彧笑完之后,在曹操没大发雷霆之前,向文公子行礼,解释道:“然,司空这也是无奈之举。请公子相助司空!”
曹操转忧为喜,坐了下来,满意荀彧的识大体。
但看向这个儿子曹文曹子安,心中五味陈杂啊!这小子,又在大庭广众之下骂自己!
这时,人群中前排一位大臣上前:“司空,我大汉四百年举贤之法,历来都是有德者居之。而这封招贤令,公然招揽那些不仁不孝之人,这恐怕会鼓励那些急功近利的小人吧?如文公子所言,魑魅魍魉!”
曹操脸色又是一黑,斜眼睥睨道:“什么是德呀?”
再次起身,在高台上转一圈,快速思考起来,既是回应这个大臣,也是回应儿子曹文。
片刻之后,曹操有了应对之语,大声说道:
“临阵能致胜,不使将士枉死是德;
治国能安民,不使百姓受冻馁之苦是德。
至于那些坐而论道大言欺人,
无实惠于家国百姓的伪君子,
朝廷,没有那么多俸禄养着闲人。
我要的就是,那些能治国,能用兵的乱世之才!”
刚才那位大臣听后呐呐无言,退下不再辩解。众位大臣也是惶惶不安,怕被扣上尸位素餐之名!尤其是那些忠于大汉之臣,被曹操架空无实权,拿着俸禄却也做不了实事,不就是尸位素餐嘛!
曹文在进大厅之前从侍卫那里接到任命书,知道父亲曹操早上已任命自己为司空府文学掾,已经不是白身,有了一官半职,还不小。知道自己骂到这里也就够了,现在父亲曹操都回骂自己是伪君子了,这还了得?
今天出了气,现在也该拿出真本事,于是在这曹操刚发火,大声辩斥什么是德的问题,满堂皆静的时候,大声喊道: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众人被震住了,曹文继续道:“此诗承接刚才之文,不拘一格降人才。放到开头,或者结尾都可以。父亲以为如何?”
啪!
曹操大喜,拍案而起、大声叫好:“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妙!妙!妙!”
曹操从高台上下来,走到一旁记录官面前,拿起竹简,上面记录了刚才曹文所言的诗,从头念起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儿见解如此深刻,作诗大气磅礴,我不如也!”
底下众人知道,这第一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不仅指九州生气,也暗指了刚才曹司空大发雷霆之状。
“万马齐喑究可哀”不仅指天下政局混乱,也指刚才满堂大臣在司空的咆哮下惶惶不安。
这前两句,一语双关啊!
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但承接司空曹操之意,更是升华了境界,大气磅礴,更是朗朗上口,令诗文生香!
众人不得不服啊!
这文学掾,刚上任就出了这么一首足以流传千古的求贤令。若按昨天的买诗价格算,这就是省下了一百金啊,可能还不止呢!
“文学掾大才,荀彧佩服!”
“文学掾大才,郭嘉佩服!”
“文学掾大才,程昱佩服!”
“文学掾大才,曹丕佩服!”
“文学掾大才,曹植佩服!”
......
风波一过,尚书令荀彧上前进谏:“司空,听闻袁绍拥兵百万,正准备南下,大战在即,谣言四起。这样大规模的招贤,是不是可以缓一缓?”
“哼哼!”曹操嘲讽一笑,说道:“我就是想让天下人知道,袁绍算不得什么!日子我们照样过,人才我们照样选。”
渡步片刻,曹操冷静下来,装作记起一事:“许都每月初一,可还有月旦评的风俗?”
郭嘉接过话:“有。自迁都许都以来,民生渐定。月旦评的风俗已经渐渐恢复,许多外地名士,也会奔赴许都,求一语风评。有了风评,才好入仕求官。”
曹操环顾大厅群臣,疑惑道:“主持月旦评、品评人物和文章的,是哪位名士?”
郭嘉低头回复:“正是许都第一名士,杨太尉公子杨修杨德祖。”